2007年11月14日星期三

马大华文学会摇篮手

搖籃手創辦人:
我們年代不同,不必同唱一首歌!
updated:2007-10-17 15:23:35 MYT

搖籃手,這名字是從一百個名字清單裡挑出來的。搖搖籃的手,母親的手。這名字有母愛的溫暖,有隱退在孩子身後的一種無私的包容與愛。這是一座大學校園創作的重要地標,是孕育有理想的音樂人的一片疆土!

搖籃手──創辦人

坐在我面前的是黃巧力。電視長篇連續劇《己子當歸》導演、文化紀錄片《紮根》及《家在馬來西亞》系列原創人。作品《犀牛的性困惑》榮獲第9屆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紀錄片大獎提名,《拯救迷失的象群》則入圍第16屆大馬電影節最佳紀錄片。

響當當的人物,導演、製作人、作詞寫曲人,重疊的身份裡只有一種精神一個身份──創作人。在之前,是他“創”立了搖籃手音樂創作工作坊,是賦予它精神和初期生命的靈魂人物之一。

馬大搖籃手宣傳小組請《星洲日報》寫搖籃手,目的是宣傳搖籃手,同時也為明年2008年的“大搖”──《大型搖籃手創作歌曲發表會》作宣傳。寫搖籃手,不能少了黃巧力──那個當年在台上搖滾吶喊的憤怒青年,那個在1993年,催化了搖籃手誕生的人。

搖籃手──草創緣起

1992年,黃巧力從彭亨州勞勿來到馬大文學院,帶激盪工作坊的經驗、帶寫自己的歌的創作精神,加入了當初附屬在華文學會底下的一個創作小組,他說,沒記錯的話,那個小組叫“文娛股”。

“音樂工作坊其實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平台,所以我想把這個小組轉型成一個工作坊,它並不是一個訓練班,是一個家,是一個讓有志向,有音樂才華的人在這裡找到發揮空間的地方。”

高中時代他就在勞勿成立了“汽水蓋創作小組”,把創作風氣帶進家鄉。中四那年他寫了一首歌《如果全世界都有鳥兒飛》,透露的是搞音樂的人的一種對自由的響往,一種希望馬來西亞的音樂世界能遍地花開、百家爭鳴及海納百川的期盼。

“馬大有一群來自全馬各地的音樂愛好者,我們覺得小組格局小,何不將之變成一個工作坊,來做更有野心的事。”於是在一次的發表會──“斑苔谷化蝶記”後,正式成立了“搖籃手”。

這個平台後面是一群非常有音樂使命感的大學生。他們的目標是每年都要搞一個大型的音樂創作發表會,還要常辦小型發表會。

“我們要從搖籃手出發,歡迎各種各樣風格的音樂,我還記得我說,搖籃手不要定型,不要自我設限,不要把自己鎖死在所謂的‘馬謠’,不要!不只是民謠、校園創作,也歡迎玩搖滾、玩藍調、玩爵士……真正做到海納百川!”

讓每個年代,有自己的聲音

搖籃手崛起時是一個激情的瘋狂的時代,到今天,搖籃手的創作呈現的又是另一種風貌,另一種聲音。沒有所謂的進步還是退步。搖籃手的成長呈曲線,曲線上每個年代有自己的顏色,表達的是那個時代的聲音。

“一個創作工作坊的成長,不能以一個小孩的成長作為比喻,今天除非是第一屆的人還留在裡面14年,我們去看他的成長和蛻變,才看得出來。搖籃手是一年一年的換人,我們只能說,人來人往,它的精神從未改變,它在14年裡不斷為馬大愛好音樂的學生提供平台,也為本地創作孕育人才!”

黃巧力在搖籃手裡有某種精神表徵。每一年新任組長,都會通過學長聯絡上他,打個招呼,作個交流,在交流中確定某些精神和態度傳承下去。

“但是我很堅持,搖籃手不必設限,如果學長不斷告訴下一代的人這條音樂路應該怎麼走,可能會把音樂創作帶進一個死胡同。它應該是隨一個時代的發展,不斷有新元素進來,搖籃手每一代的創作人依據自己吸收的精華來創作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音樂。

“退下來的人,沒有權力再去左右這個平台的方向和頻率,我們應該秉持當初的精神,讓搖籃手,讓所有的大專音樂創作組織,擁有自由的,可以容納屬於每個年代的音樂。”

音樂,只有風格,創作,只有聲音。沒有好壞。

這是一個不死的組織

黃巧力今天可說是樂見其成,認為在80歲還可以笑看搖籃手,因為除非有一天馬大不在了,不然每個新生代一定會有自己的聲音,會有音樂發燒友,會有有才華的人,會有自己想要透過音樂和歌曲去表達的理想。這不關大學三年制緊湊影響學生辦活動搞創作,或其他外在因素。他相信只要每一代大學生“有話要說”,音樂創作就不會死,不會消失!

新一代搖籃手怎麼說……

馬大華文學會搖籃手,跟游子吟、新調子、音子、紅地磚、螺絲釘一樣,是大學裡校園創作的代名詞。

搖籃手的精神一直在:“夢想延伸音樂,音樂延伸夢想”。物以類聚,在彈唱間,一些夢想開花了,結果去!

符傳瑋:
我要用音樂改變校園,傳遞勇於作夢的勇氣

符傳瑋不是俠客,但是他有俠客的眼光和氣魄。他說作為一個玩音樂的人,如他,最起碼手中要有樂器。樂器,就如江湖俠士的刀:“再窮,也一定要想辦法找錢買樂器。你可以想像,在武俠小說中,打到臨頭,大俠卻突然跟對手說:‘停!等我!我去借刀!’那種場面嗎?”搖籃手裡的同學有有音樂底子的,也有門外漢,來到搖籃手學音樂,做音樂,推動校園音樂創作,“武器”(樂器)又怎可或缺?

在去年的大型搖籃手創作歌曲發表會上,符傳瑋有本事讓台下兩千名觀眾歇斯底里!“你要觀眾靜靜坐在台下聽你唱歌有什么難?要他們全部進入你的音樂,才是難事!大學生做音樂、搞創作,開演唱會,就要有大學生的水準、專業和深度。”

兒時不唱小毛驢 挨打

搖籃手裡各路人馬,或有成長背景不同,但到最後都在音樂中找到了自己。

符傳瑋是一個小時候因“拒絕”唱兒歌被媽媽打的孩子。“我是因為小毛驢而被打的。我認為那些兒歌很幼稚,堅持唱‘大人歌’,所以被打。”

從學吉他,到學作曲,學組裝喇叭和音響系統,他在音樂裡,找到了壓力的出口,找到了一個不被干擾的世界。

搖籃手裡當然有發明星夢的人,但更大多數只是單純的音樂執著者。唸教育系(TESL)的他屬後者。畢業後他將會是老師,他要把電子吉他帶進校園,要把作夢的能力帶給學生,用音樂改變校園!“我可以在學校組樂隊。我還要鼓勵學生作夢,讓每個小孩有自己夢想的樂器、夢想的車、夢想的魚缸……有夢想!”

李祥熙:
有一天我也想作曲、編曲

來自安順的李祥熙自小便長有一雙對音樂非常敏銳的耳朵,能夠憑“聽”,解剖音符,是典型的音樂發燒友!

“從流行歌曲到另類音樂,我聽歌的曲風一直在變。我打從心裡崇拜那些作曲和編曲人,你看一首歌裡有鼓、貝斯、吉他,我於是想有一天我也要寫這些譜。”

搖籃手給他提供了一個前進的機會,他在大一時參加了一個創作比賽,被當評審的本地音樂人“看見”,讓他去音樂工作室學編曲。“這是我從沒想過的,學習當一個編曲人。”

劉俐明、呂婉嘉、鄭文麗:
這裡是個平台,讓喜歡音樂的人一起交流

三位亮眼女生是搖籃手裡的歌手──鄭文麗、劉俐明和呂婉嘉,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嗜好──唱歌。無獨有偶,他們都不懂玩樂器,沒有上過音樂課!

“在搖籃手裡我們不會計較誰的歌唱得好不好,誰的音樂天份有多高……這裡是一個平台,讓喜歡音樂的人一起交流,一起成長,一起編織夢想。”

像呂婉嘉,在搖籃手認識了來自音樂系的秋樺,兩人很投契,也在音樂理想中找到很多共識。

她們三人都有一把好嗓子,是搖籃手裡的唱將。搖籃手有不少活動,像音樂創作營、“小型演譯角”、音樂講座、交流會,全都想參加還要會安排時間,課業和活動時間平衡分配。

搖籃手不只是一個組織,還是一個地方。在這裡,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這裡,一些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什麼是搖籃手?

馬大搖籃手音樂工作坊成立於1993年,所辦的活動有大型歌曲發表會,全國大專創作歌曲演繹會,音樂創作營,“小型演繹角”,音樂講座和音樂交流等等。

搖籃手出了不少傑出的本地音樂創作人才,如創辦人黃巧力畢業後投身本地電視制作,是傑出的導演;第1屆學長黃文升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山腳下男孩》;第8屆學長林宇中勇奪台灣金曲獎最佳新人獎;為阿杜寫過《他一定很愛你》的李志清目前依然表現搶眼。

其他大學音樂創作組

國大有“新調子”、博大有“音子”、新紀元有“I DO”、理大有“游子吟”、拉曼有“紅地磚”、工大有“螺絲釘”等,都在各自的校園裡持繼扮演推廣校園創作的平台角色。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許雪翠•2007.10.1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