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1日星期四

马大华文学会遭黑函抹黑



校园住宅区广派匿名传单神秘人抹黑马大华文学会

■日期/Sep 20, 2006 ■时间/01:21:05 pm ■新闻/家国风云 ■作者/本刊庄迪澎

【本刊庄迪澎撰述】虽然国立大学校园选举从提名到投票仅有区区四天时间,但过去几天来,恐吓、骚扰、匿名信等丑陋的选举手段层出不穷;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虽然不是校园选举的主角,却也成为匿名传单抹黑的对象。
前天及昨天,不知名人士在雪兰莪州八打灵再也马大学生聚居的住宅区如SS2及17区,以及马大校园各院系广派匿名传单,质疑马大华文学会领导层“变成示威急先锋”及“变成马大新青年的傀儡”,甚至点名道姓非议马大华文学会外务副主席廖秋怡“因为她个人的政治理念而把一个伟大的语文学会,传播华族文化的学会毁于一旦”。
据了解,这些匿名传单是在清晨时就被发现夹在住家门栏间,因此相信派发传单的不知名人士是在半夜行动。
前天(9月18日)派发的匿名传单以《风声、水声、心声……》为题,内容主要是批评廖秋怡在9月13日就校园选举发表文告,并且写道:“曾几何时,华文学会从一个以向大学生推广华语为出发点的团体变成了现今的‘校园选举监督委员会’。我们大可从网络搜查到华文学会外务副主席廖秋怡所发表的文章,‘校园民主傀儡’,‘校方应声虫’,‘选举舞弊’及‘白色恐怖阴影’等充满政治因素与争论性的字眼纷纷出现。到底华文学会的委员们是否知道当中的利害?尤其在选举期间,这些文章特别显眼与敏感。”
“身为一个与校园无关的团体,此举是下下之策。难道华文学会不怕历史重演?新一代的你们又怎么会了解当初华文学会成立的辛酸路程呢?”

马大华文学会曾遭关闭
马大华文学会曾在1974年遭政府关闭,政府发表白皮书宣称马大华文学会“涉及马来亚共产党颠覆活动”。
1979年,马大学生向校方申请注册华文学会,无功而返;后来经历漫长的“筹备”历程,一直到1986年12月12日,当时的马大校长翁姑阿兹(Ungku Aziz)召见马大华文学会筹委,说大学理事会已批准成立华文学会,但强调新成立的华文学会是一个全新的学会,与在1974年被关闭的学会不同。
1986年12月24日,翁姑阿兹终于宣布马大华文学会正式成立。【点击:马大华文学会历史】
昨天(9月19日)派发的匿名传单以《马大华文学会领导层变成示威先锋》,批评马大华文学会参加9月15日在吉隆坡太子世界贸易中心举行的大学生请愿活动,并且在附上的现场照片上把马大华文学会主席颜志伟、外务副主席廖秋怡及前任马大华文学会辩论组组长邹宇辉的人头画圈。
9月15日下午3时45分,大约200名学生在集合在太子世界贸易中心对面的美达广场前,较后步行到太子世界贸易中心前请愿;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把备忘录交给高教部长慕斯达法,反映校园选举不公的情况及表达反对大专法令的立场。【点击:亲学生阵营求见高教部长不果 亲校方阵营却能与副首相会商】
匿名传单指责上述三人“竟然出现在示威最前线!而且,他们所持的布条带有新青年的字眼。难道马大华文学会已经变成马大新青年的傀儡???”
“如今的马大华文学会领导层们挂着新青年代号,意味着马大华文学会已成为马大新青年的旗下组织?……他们不但去示威而且还是与非法组织马大新青年一起前去!……他们不怕因为此事而使到华文学会被校方对付?有这么不负责任的中委,真是华文学会的不幸!”
马大新青年协会是马大一个“亲学生阵营”的学生组织,在本届校园选举中,它是“马大学生阵线”的成员之一。

马大华文学会近期回应
马大华文学会目前不愿回应匿名传单的事,不过,据了解,马大华文学会将在掌握更充足资料后,在近期内召开记者会说明此事。
另一方面,消息人士对《独立新闻在线》说,他们怀疑这两份匿名传单正是“亲校方阵线”的学生的杰作;不过,派发这种匿名传单,正好说明他们“对号入座”。
这名消息人士说,马大华文学会主席及外务副主席参加9月15日集会,符合马大华文学会支持废除大专法令的一贯立场;参与机会是碰巧站在马大新青年的布条后,并不意味着马大华文学会成为马大新青年的旗下组织或结盟。


阅读次数(567) 读者来函(0) 发表言论  

没有评论: